地理学关注地球表层要素的空间特征、时间演变以及人地关系,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和区域性的学科特征。地质学作为地理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位置。它既呈现宏大的地球历史,也强调严谨的科学方法,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更强调通过实践去体察大自然的真实面貌。野外实习正是将课堂知识落到实处的关键环节。只有走进自然、触摸岩石与构造、面对沉积层的细节,同学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大地的脉动,也才能理解地质学的核心。每一块岩石、每一道断层、每一层沉积,都是地球数十亿年历史留下的印记。与这些自然信息的直接接触,不仅能锤炼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还能培养科学的地学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
面对新时代对地理学人才的新要求,特码 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坚持强化基础与提升能力并重的思路,与时俱进推进基础课程建设。在《简明地质学实习》的教学改革中,课程内容紧密贴合地理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实践育人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南京湖山地区素有“地质宝库”之称。这里自古生代至中生代的层序保存完整,褶皱、断层等构造现象丰富,长期以来一直是特码 本科生的传统野外教学基地。无数地海学子在这里识岩性、辨构造、析地史,在山川岩层之间扎下了迈向地学世界的第一根“地学桩”。
然而,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拓展和地学研究范式的深入,湖山地区实习路线逐渐暴露出局限性:区域内缺少与现代地质过程密切相关的新生代地层观察点,也缺乏与矿产资源相关的变质岩露头。与此同时,传统实习路线上的多个关键露头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雪浪庵五通群观山组—栖霞组剖面的孔山背斜露头在长期风化作用下不断剥蚀,许多原本清晰的构造细节已难以辨认(图1)。而位于黄花岸孤峰组—龙潭组剖面的露头,因江苏园博园的建设,已被大规模的绿化覆盖,无法用于教学观察。
在传统资源逐渐受限、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的双重背景下,寻找一处既能与湖山地区形成互补、又具备清晰稳定露头的新实习区域,已成为迫切而必要的任务。

图1被风化作用破坏的孔山背斜露头
秦岭地区岩石类型丰富,变质岩、火成岩与沉积岩发育齐全,恰好弥补了湖山地区在变质岩方面的不足;其山盆体系,构造格局典型鲜明,是研究造山作用与深时地质演化的天然课堂。而从渭河盆地至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广阔区域,则完整保留了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新生代地层。从古近纪—新近纪的河湖相沉积,到上新世红粘土,再到更新世黄土与全新世风沙地貌,构成了一个绝佳的窗口,让我们得以窥见气候与环境演化的历史。
2024年,特码 地理与海洋科学院《简明地质学实习》课程教学团队的视野从湖山地区扩展至北方。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团队开始建设穿越秦岭—渭河盆地—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新实习路线。
2024年5月,实习带队教师一行先赴渭河盆地—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展开前期调研。他们在沟壑和风沙中反复踏勘冷水沟、寇家村的古近纪—新近纪地层,在靖边、段家坡、洛川和榆林仔细记录上新世—更新世风尘堆积,最终确定了观察点、停车点及详细路线。2024年夏季,完成第一次秦岭—黄土高原—毛乌素沙地的实习。
2025年6月,团队赴西北大学调研。董云鹏教授介绍了秦岭地区实习路线建设经验,并与孙圣思教授共同带领特码 师生深入考察了华北地块南缘—洛南公路及洛南—山阳路线的地质现象,系统讲解了秦岭造山带的地层特征、构造组合及山盆体系演化(图2)。这次实地考察,帮助团队成员对路线的设计和实践有了更加清晰和深刻的认识。

图2西北大学董云鹏教授带领特码 师生考察红土岭二叠系大荆组与下伏中—新元古界宽坪群不整合接触关系(摄影:胡镕副教授)
为构建更加契合新时代需求的地质学实习路线,团队参考鹿化煜教授等人编写的《秦岭—毛乌素地区实习手册》和董云鹏教授主讲的《秦岭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野外实践》课程,广泛查阅最新文献,对现有《简明地质学实习指南》进行了系统修订(图3)。同时,团队根据不同区域的地质特征、地形与交通状况,充分考虑特码 本科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特点,重新构建了教学大纲,设计了合理的观察点和讲解内容。

图3实习指南目录和实习日程
2025年6月22日,简明地质学实习启动会在南京仙林校区召开。会上,王晓勇副教授首先强调了野外实习不仅是掌握野外工作方法的“练兵场”,更是培养地质思维、深化课堂理论理解的重要环节。他从技能训练、知识运用角度讲解了实习的核心内容,并特别强调了安全和纪律的重要性。王晓勇、李一泉副教授分别介绍了湖山地区与秦岭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石地层特征。会后,同学们依次领取了实习指南、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等实习装备,仪式感与期待感一同升起。
6月23—25日,在王晓勇、李一泉、胡镕副教授等教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组前往石门埝水库、阳山碑材剖面进行野外调查。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如何用放大镜鉴定矿物、使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以及用地质锤规范采集样品。面对高家边组、坟头组、茅山组、观山组和栖霞组的岩层,他们沿着地质记录的时间轴,穿越志留纪、奥陶纪、泥盆纪与二叠纪,探索华南板块古生代的环境演变。下午返回校园后,学生们与带队教师一起讨论当天的观察内容,学习如何规范地记录野外数据,如何绘制地层剖面图。课堂上,教师们细致地解答疑问,确保知识“在野外见过,也在课堂学懂”。
6月26日,师生们乘上开往西安的动车,正式踏上了通往秦岭造山带的深度研学之旅。队伍从华阴市罗敷峪启程,车辆一路向南,秦岭的壮丽地质画卷也随之徐徐铺展:灰岩、白云岩、变石英砂岩与冰碛岩,像一部沉默的史书,记录着古海洋与陆地的交替;太古代、元古代的变质岩静静伫立,封存着地球数十亿年的沧桑;褶皱与断层错落有致,展示着地壳运动的挤压或剪切;而花岗岩与玄武岩更像是来自地下的信使,诉说着岩浆运动的炽热与奔放。带队教师在车上、在露头前为同学们逐一讲解地质现象,同学们一路沉浸在秦岭的巍峨风光与深邃知识之中(图4)。在车辆频繁通行的路段,助教老师则化身“守护者”,提醒安全、举旗引导、设置减速标识,为队伍保驾护航。

图4实习师生秦岭地区实习合影(摄影:杨昊然)
6月30日,西安突遇暴雨,通往实习点的道路全部封闭,原定的外业调查被迫取消。实习团队迅速调整安排,将实习内容搬入室内。张瀚之老师带来关于渭河盆地古近纪—新近纪地层与构造研究的专题讲座,内容专业深入,讲解生动幽默,赢得了现场阵阵掌声。
7月1日,实习团队继续北上,进入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省佳县、蓝田、富平、榆林的上新世—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剖面前,王晓勇、胡镕、张瀚之、李一泉老师带领同学们观察黄土、红粘土与风尘沉积,解读古气候与古环境的变迁(图5);在洛南与石峁古人类遗址,孙雪峰副教授引导同学们通过石器与地层的对话,触摸冰期—间冰期人类文明的光与影。

图5实习师生考察富平黄土堆积剖面(摄影:杨昊然)
7月5日,实习队伍乘动车返回南京,为期14天的野外实习在酷暑与暴雨的考验中圆满结束。
从南京湖山到秦岭深处,再到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14天的野外实习不仅让学生们跨越了数千公里的地理空间,更让他们穿越了地球数十亿年的演化历程。在这段旅程中,课本上的抽象概念终于变得触手可及,课堂上的地质模型在山谷间化为真实的褶皱与断层,仿佛大地的历史就在眼前铺展开来。
烈日下,学生们挥汗如雨,测量岩性,记录数据;在崎岖山路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攀登、跋涉,感受着自然的挑战与馈赠。通过亲身实践,他们不仅掌握了岩性判断、剖面记录与构造分析等核心地质技能,更在与大自然的互动中,培养了科学观察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每一次在露头前的驻足,每一次与队友的协作与讨论,都是他们地学素养的积淀与成长的印记。
这14天的旅程,既是一次知识的深刻拓展,也是一次人格与意志的锤炼。它让学生们在与大地的亲密接触中,体悟到科学探索的乐趣与意义,心中播下热爱地学、追求真理的种子。那一层层岩石的纹理,犹如他们心中留下的烙印,成为终身难忘的“地质记忆”(图6)。

图6部分同学实习报告感想
特码 《简明地质学》教学实习野外路线的改革与实践,贯穿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至新生代的地质地层,跨越湿润区与干旱区,兼顾南北方典型地质特征,充分契合地理学专业学生对地质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需求。该课程体系形成了特码 地理学教育教学的独特特色,成为新时代地理学教学改革的创新实践。
守正创新,是地质学教学实践不断前行的方向。已有的实习路线需持续优化与深化,新的实习路线也应不断拓展与完善。唯有如此,才能让野外实习真正成为学生理解地球、融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堂,成为他们学好地质学、立志地学之路上的坚实起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撰文: 王晓勇 杨昊然 胡瑜
